2022年,经济学家周其仁连续第五年携手佛山市工商联与南方日报,启动“佛山优品 商路全球”大调研,组建调研组深入佛山本土企业,并走读宁波、东莞等制造业大市,求解在充满惊涛骇浪与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,制造业如何修炼内功、打开新空间。
在调研过程中,周其仁对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做了解读。他认为,应对不确定性,制造业企业要加强在空间上的大跨度布局,把“触角”伸出去,在全球配置资源;这是制造业的一种“非常功夫”。“最佳境界就是将来没有国界线。哪里有客户我就在哪里做(产品),就是哪国公司。”周其仁说。
南方日报摘录了周其仁围绕“大跨度布局”所发表的一些观点,为佛山制造开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径提供参考。
办企业分两头,一头是节省本金,一头是提高收益。其实最好的策略是提高收益,而不是节省本金,开源节流,最重要是“开源”。面临不确定性与下降带来的压力时,要看看前后左右谁能找到新的机会,怎样把路子开得更大。老板要好好修炼这个功夫。
企业究竟被什么围住了?任何优势,过了临界点都不行,别认为一套打法可以一直持续下去,天底下没有这样的好事。
“走出去”是在更大的舞台上布局,最好的状态是不分国内和国外。就像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的:“客户在哪里,我们在哪里。”应对全世界内的不确定性,企业资源配置的跨度要更大一些,在全球全面布局。总有一天,我们会淡化界限,不分内外。
企业的全球化可大致分为两种模式。第一种是企业的产品在本土生产,再卖到全世界去;第二种则是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世界各地,只有品牌、资本、管理放在本土。
产品选择放在哪里生产,是由哪里成本更低所决定的,如果同一款产品,在海外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足够低,那么企业可完全在海外生产产品后,再把产品卖回国内。
在一个空间内优化资源配置注定是有极限的,企业不可能总是待在一个地方。一直让人家买我们东西,却不让人家赚钱,顺差也是不可持续的。所以生意一定要来来往往。
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,能够正常的看到世界工厂也一直在“走来走去”,就像古代的游牧业一样:工业革命从英国起源,很快就蔓延到德国,然后是美国,等美国的要素价格贵了,产业就转移到日本,再到韩国,再到中国台湾,亚洲四小龙就起来了;紧接着中国改革开放,珠三角、长三角就起来了。现在工业还在继续“走”,走到越南、印度、老挝等国家。
为什么无法只在一个地方造产品,然后再卖给全世界?其中障碍不是运输成本,而是需求。因为还有很多人买不起制造品,这是问题的要害。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得太快,最后的问题就是市场。没有市场,所有的努力最后谁来买单?
佛山企业的产品早已走遍全球,现在到了让工厂“走出去”的时候。产业转移的本质是技术、资本等要素,在另外一个地方与当地的劳动力、土地等要素相结合。珠三角当年的发展正得益于一批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的老板为我们大家带来了资本和先进的技术。如今,杀出重围的中国企业家同样有责任把我们的制造能力、管理能力带到新的地方去。
中国企业40年来积累的管理能力是非常宝贵的资产。用我们的管理经验,结合越南、印度、非洲的人才、原料等要素资源,承接欧美市场的订单,可能是下一个潮流的打法。
企业投资非洲,一定要立志让非洲发达起来,要把非洲消费者、工人、制造业、服务业培养起来,要立下这个大志向。最好的商人是帮人家的商人,不仅用产品和服务帮人,更要帮别人赚钱,因为人家赚了钱才有能力买你更多的东西。好的商业也是提升文明的一部分。
这世上永远有好生意,问题是会不会落到你的头上。好生意是撞到的还是谋划出来的?这是个问题。你若有准备,是可以谋划很多生意的。所以永远要贴着地面,永远要触角灵敏,公司越大越是要看得远,越要在更大的空间里头布局。
不要让疫情把我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都限制在了狭小的空间里,越是这样一个时间段,企业家越是要把触角伸出去,因为世界正在重构,你怎么可以不在场?现在,很多企业说疫情下不好出去了,但不好做的事情做了就有额外的收益,因为越难做的事情做的人越少,容易做的事情大家反而一窝蜂去做。
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研发,但也要冷静理性看待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潮流之间的辩证关系,不能关起门来自主研发,不去靠近全球最领先的技术节点,否则研发出来的也是低水平的成果。
全世界的技术资本从哪里开始,后来去到哪里,是一个不断游走的过程。一个地方的人去另一个地方打拼,这件事很早就有了,但里面的经验值得研究。有的去了就不行,有的扎下根但不长久,还有的始终像当地人眼中的沙子,人家虽然没把你挤出来,但却记恨你。最理想的情况,就是走到哪像哪的人。
向死而生、练平常功夫。只要企业活着就天天练,越是恐慌、越是不确定的时候,就越要让工人有事情干。如果你天天说明天会怎样(糟糕),工人们的精神会垮掉。当然企业光有平常功夫还不够,决策者也就是“关键少数”,还要练一练“非常功夫”,如何拓展市场、把触角伸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