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安博体育群 安博体育官网 安博体育在线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

您的位置:首页 > 安博体育官网
工业上楼 “摩天工厂”背后的故事
发布时间: 2024-07-04 来源:安博体育官网

  随着城市不断的快速扩张发展,城市可用土地空间慢慢地减少,土地成本持续攀升,原有工业用地土地收益率不断下降等问题的凸显,工业上楼突然就成为了一个解决工业土地短缺的热门词汇。

  目前,我国对工业上楼尚无统一定义。根据《深圳市光明区“工业上楼”建筑规划设计指南》,“工业上楼”建筑是具备相近行业高通用性、高集约性的特点,符合国家通用建筑标准及消防、节能、环保等现行规范和政策要求,用地性质为普通工业用地(M1)或新型产业用地(M0)、容积率3.0或以上、高度24m以上、层数4层以上,配置工业电梯且集生产、研发、试验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。同时,深圳提出,“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‘工业上楼’空间”。

  “摩天工厂”建成?如何做优“工业上楼”?成为了众多城市推进“工业上楼”的必答题。

  从2019年开始,关于“工业上楼”风口的话题就一直广为流传,而疫情的结束,又赋予了“工业上楼”新的机遇。过去三年,疫情叠加经济疲软,对工业经济的恢复增长形成了严重制约。随着政策的放开,拼经济将成为2023年国家发展的主旋律。作为经济大盘的“压舱石”,工业增长无疑将被放到最重要的位置。而各地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,如工业强市苏州,便把“聚焦实体经济,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”列为2023年十方面重点工作第一项;贵为一线城市的广州,也提出要“坚持产业第一、制造业立市”,此外,深圳、天津、合肥等多个城市也纷纷重提“工业立市”、“制造强市”战略目标,足见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紧迫感。

  众所周知,工业地产作为制造业的最重要载体,与实体经济景气程度息息相关。过去三年,市场对实体经济缺乏信心,工业地产亦被波及。如今,随着制造业订单逐步恢复,工业地产也将迎来持续稳定的增长发展。

  近几年为了规范工业用地使用,多地相继出台了产业准入措施,如新建/引进的工业项目必须进园,许多工业公司面临搬迁;

  在“标准地”改革的要求下,各地对土地规划、管控、开发等规定趋于严格,投资门槛一再提高。如苏州提出“低于5000万的新建工业项目或企业,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”,这样的要求让一众中小工业公司望而却步;

  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传统工业园加速转型,为满足新兴起的产业的用地需求,多地相继推出了新型产业用地(M0)、混合用地等复合功能用地,工业地产慢慢变成一个综合体,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积压了纯工业用地的发展空间。

  深圳土地资源约束紧,不可能继续拼土地。为此,深圳贯彻落实精细化城市管理理念,坚持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,提出“工业上楼”计划,打造“垂直工厂”,力争为产业空间突围提供深圳范例。

  与传统厂区不同,“工业上楼”园区符合先进产业、高品质人才对高品质的空间需求。深圳推动“工业上楼”,不仅要打造“垂直工厂”,更要打造产城融合的高品质明星产品,实现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融合”,创新、创业、创投“三创结合”。

  “三生融合”,就是要统筹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,实现职住平衡、生产空间高质、生活空间便利、生态环境优美;

  “三创结合”,就是以高端制造为核心,打造创新城区,吸引社会资本关注和创投加盟,激发年轻人创新创业活力和草根梦想,提升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。

  南山红花岭基地,高标准厂房园区典型代表。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位于南山区桃源街道留仙大道南侧。项目用地面积约11.8万㎡,开发规模约78.2万㎡,容积率6.6。其中高标准厂房占总建筑面积一半以上,单栋厂房高度近90m,层数16层,各项指标超过别的地方标准。原业态为老旧工业生产厂房,建筑面积约27万㎡。

  通常,制造业企业不愿“上楼”的原因有:重型设备不易上楼,厂房楼板荷载要求高,高层货梯难达标,货运效率低。该项目在这些难点上均有所突破。

  层面布局按照“可拆可合”要求,设计出“C字型”“一字型”两种厂房的建筑结构,尽可能保障流水线

  层高预留了未来生产的需求高度。考虑到先进制造业的生产需求,层高定为首层8m,2-9层6m,10-16层4.5m。

  楼层承重标准较高。该项目厂房的荷载标准为首层2.0吨,2、5、9层为1.5吨,10层及以上为0.8吨,其他层为1.0吨。这些负荷标准能满足绝大部分公司制作需求,荷载要求高的企业可入驻低楼层。

  项目规划研究占地面积多达2.3平方公里,其中开发建设用地0.75平方公里,计容面积约423万平方米,容积率5.65。项目彻底改变建筑质量差、配套不足、产出率低的面貌,拆迁前容积率仅为1.22。建成后可提供约255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,其中高标准厂房面积159万平方米。目前有初步入驻意向的企业有80余家,其中规上国高企业73家。

  一种新模式,政策堵点如何通?“工业上楼”既是前沿理念,又是创造性实践,存在诸多政策障碍。这其中既包括城市更新土地移交贡献率高、容积率管控、空间租售限制严格等工业项目既有困难,也包括层高限制、造价成本高等“工业上楼”特有问题。

  深圳大胆设想、小心求证,围绕“工业上楼”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和流程再造。创新实施“工改工业上楼”新模式,在层高限制、土地移交贡献率、容积率优惠、租售限制、调增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解绑,解决了项目实施动力不足等核心问题。比如,层高超过8米的,经安排专题论证通过,不另计建筑面积核减。再如,为解决“工业上楼”高层厂房货运效率低等问题,货运盘道可计入核增建筑面积。

  苏州是长三角地区率先尝试工业上楼的代表城市,为守住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,切实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,苏州政府鼓励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。早在2019年,《苏州工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》中就提出鼓励 “工业上楼”,地下(地上)空间开发,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;同时,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30条提出鼓励 “工业上楼”,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。

  目前,苏州已有许多“工业上楼”的探路与实践。例如,恒泰集团联手FTA建筑设计集团,制定”工业上楼”标准,并落地多个建筑实践,助力苏州工业园区新时期转型发展。在对国内众多工业上楼项目调研后,FTA分析总结出工业上楼的适合产业、限制因素,以及不用产业的基础参数,成为之后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的理论依据。

  通过对工业上楼项目做多元化的分析和选型,从“层高、柱网、土建成本、荷载、货运交通、货梯与吊装口、货梯吨位、速度等”方面给出标准化建议数据。

  在“产业升级、形象升级、土地利用率升级”的背景下,项目拆除原有单层厂房,聚焦盘活存量,创优增量,通过新型产业载体开发,打造“工业上楼”标杆,为苏州生物医药“一号产业”发展提供新动能。

  其中,二期项目用地面积约7.9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7.9万平方米,规划11栋新型产业载体、1栋研发综合楼,以提升土地资源集约、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为目标,主要聚焦科学技术创新,聚焦生物医药、 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等领域,将成为首个落地FTA“工业上楼”标准的标杆项目。

  通过工业上楼,提供用地效率,园区中央腾挪出大片公共绿化,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在园区中工作生活的舒适度和观感体验。同时高层建筑的顶层设计有屋顶庭院,可作为漫步与交流的空间,同时极大的提升园区的绿化覆盖率。

  为了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功能的无限延伸,并满足定位产业的生产、研发需求, FTA 通过营造独特的园区形象、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、提供无处不在的交流空间,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空间,同时极大的提升园区的绿化覆盖率。

  FTA通过“活力引擎、魅力核心”的设计,将高层生产车间打造为门户双地标,并结合客户服务中心和开场性界面的设置,打造区域形象及功能中心,展现园区活力及区域城市形象。同时,结合南侧城市绿带设计未来生态公园,为办公人员提供一个休憩、娱乐的空间氛围。

  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必须从全局出发,兼顾各种业态的协调发展,才能使收益最大化。“

  ”是一种做法,不是一种定位。如果被“工业上楼”四个字框住,把所有厂房都建成高层,企业会感觉密集、不透气、不耐看。因此,除了高层产品,园区还应配置特殊的比例的单层和多层(2-3层)厂房,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与高级感,提升整个项目的品质和溢价。

  新加坡地小、资源短缺,但是工业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,因此,政府不断创造土地空间满足工业发展的载体需求。新加坡堆叠式厂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,是一种新加坡独创的、专对于从事都市型无污染产业的中小型企业的工业空间模式,为中小企业提供集研发、中试、制造、仓储和办公于一体的配套空间。

  在新加坡,堆叠式厂房基本由其贸工部下属官方机构——裕廊集团进行建设和运营,因此也被认为是由国家孵化扶持形成的。新加坡堆叠式厂房80%以上为4层,少数4-9层,呈现为三层叠三层的形态。

  每栋8-16个单元不等,每个单元三层楼面,包括中试生产制造区域、研发办公区域、仓储区域;

  每层均可通行45 英尺(13.7米)宽的集卡,并有直达电梯,货物直达每个楼层;

  这类厂房多以3层叠3层、最高为9层的形态组成,每栋楼有8到16个单元,每个单元由3层楼组成,包含中试生产制造区、研发办公区和仓储区三个功能组成部分。

  兀兰飞腾便是由裕廊集团建设运营的典型新加坡“堆叠式厂房”。这座9层高的堆叠式厂房内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工厂,有自己的专用装载区和停车场。每栋建筑由三个三层的企业单元堆叠而成,同一地面叠加三个企业单元,并通过盘道连接每个单元的首层,实现集约土地利用。

  这个垂直盘道的设计也是兀兰飞腾项目与国内“工业上楼”项目的本质区别,目前,国内“工业上楼”项目的货运主要是依靠货梯与吊装口,货运效率十分有限,没有办法解决重型设备不易上楼、生产空间荷载要求高、高层厂房货运效率低等“工业上楼”的核心痛点。

  当前“工业上楼”作为一种空间供给的新模式,拥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。并且随着我们国家土地资源增量空间的逐渐见顶和产业转型升级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求的矛盾演化逐渐突出,长期而言,“工业上楼”的发展势头也不会逆转。

  “工业上楼”模式诞生的本意,就为了缓解工业用地紧张,提升土地利用效率,促进产业“腾笼换鸟”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工业上楼项目必会在政策驱动、政府引导下进行。

  随着中央和各地政府狠抓工业的态度越发明朗,工业用地作为生产资料,正逐渐被政府视为吸引新型产业、优质企业的基础设施,而不是让资本撬动高价值牟利的商品。

  在这种趋势下,工业上楼项目大概率也会依照“总成本+微利”的方式向社会供应,以实现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与优质成长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。

  一是建筑指标的标准化,即对“工业上楼”建筑的层数、层高、建筑高度、单体建筑体量、称重、容积率及建筑规划设计要点等方面做出不同程度的规范,厂房建设指标逐渐呈现出高层高、高承重、大空间的特征;

  另一类是产品构成的标准化,也即政策会逐步确定产品构成、产品比例、自持比例、分割转让的对应关系等。

  一方面,从建设上来看,工业上楼是一个生产空间从平面向立体转化的过程,在建筑规划设计上会面临更加大的难题,还需要为入园企业预留可数智化、智能化生产的工程条件,这无疑需要借助更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。

  另一方面,从管理上来看,“工业上楼”更青睐发展高端制造业,但并不是要走粗放生产的老路,而是需要落实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融合”的要求,这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数字化管理,来实现“工厂”和“园区”的协同。

  传统工业地产开发受政策变化影响较大,存在比较大不确定性;而工业地产投资大、周期长、回款慢的特性导致运营的价值一般要在园区成熟之后才能体现,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往往要经历数年时间,对开发商的资金链要求极高。

  随着REITs的发展,工业地产项目得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提前回收资金,以缓解投资商的金钱上的压力。作为工业地产的新兴模式,“工业上楼”能够吸引更多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入园,形成规模化的优势效应;加之“工业上楼”如今正处于政策风口,政府为鼓励公司参与“工业上楼”,会给予投资商一定政策扶持,使投资收益更加可观。

  “工业立市、制造强市”的口号下,许多城市都在出台相关“工业上楼”政策全力发展制造业产业。能预见,“工业上楼”将成为智能制造业、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当家“金名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