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1年7月13日,“北京赢了”的消息让这座千年古都成为欢乐的海洋。当时秦杰还在大连,刚刚结束为期一年的长江三峡工程项目施工仿真计算,返回到大连理工大学继续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。那时他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和奥运工程紧密相连。
自2002年进入北京建工集团研究院工作以来,作为预应力钢结构分项施工负责人,秦杰参与了7个奥运场馆的建设,基本涵盖了所有采用预应力钢结构形式的奥运会场馆。而国家体育馆是其中最有特点的工程之一。
提起国家体育馆,秦杰和同事们心中总是充满自豪感。这座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向张弦结构,是奥运三大建筑中唯一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中国工程师完成的场馆,而他们的工作贯穿了建设的全过程。
在方案设计和科研阶段,秦杰和他的团队负责1:10模型试验、预应力和节点设计的工作,在这三方面他们均有创新成果;在钢屋盖招标阶段,他们作为业主的施工咨询方共同确定了“带索累积滑移”的实施工程的方案,这个方案被实践证明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实施工程的方案;在施工阶段,他们圆满完成了预应力钢结构施工任务,实测起拱值与理论起拱值仅仅相差2毫米。
国家体育馆整体的结构完工后,他们又负责2008年残奥会结束期间的国家体育馆健康监测,据此开发的“国家体育馆远程健康监测系统”是奥运场馆中最先进的。可以说,国家体育馆工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科研工作在设计、施工、科研方面超强的综合实力。
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馆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弦支穹顶结构,这种结构建筑造型新颖、结构性能先进、经济性能优越,但也被公认是施工难度极大的一种结构。就是在应用此种结构及形式最为成熟的日本,所完成工程的最大跨度也不超过50米,而羽毛球馆一下子把最大跨度提高到93米!
尽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,在实际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他们还是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。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撑杆下节点损失力的问题。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,监测结果显示环向拉索索力不匀,经分析是撑杆下节点损失力大大超出原有设计值,这个现象在国内外研究中均未曾发现,参建各方技术人员更是没有想到。
在这种情况下,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是考虑下节点损失力调整计算模型,重新计算预应力;二是对已完成张拉的部分全部返工至原位。如何模拟下节点损失,国内外没有人有经验;更为麻烦的是,当时已进腊月,工人们准备回家过年。如果不尽快处理问题,则春节前整体的结构完工的关键时间节点就没办法实现。当时整个羽毛球馆工期和质量的焦点都集中在预应力分项工程上,秦杰和同事们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由于羽毛球馆工程的特殊性,他们的计算设备一直都放在工地宿舍,为争取时间,秦杰和工程师就在工地连续奋战,彻夜调整计算模型。一个感人的故事让秦杰一直记忆犹新:
有一天夜晚特别冷,他和工程师在计算机前冻得手脚发麻,半夜醒来的一位工长看到他们还在工作,朴实而深情地对他们说:“博士,你们早点回去休息吧,我们晚回家几天没事。”工长的一番话让秦杰和他的同事们心里一阵温暖,但更激励了他们的斗志。就在那天晚上凌晨3点,他们修改后的计算模型终于调试通过!第二天一大早,他们就把计算模型和分析结果报送设计院,为工程项目施工赢得了时间,最终实现了春节前夕预应力施工完成的关键时间节点。
从北京的国家体育馆、羽毛球馆、乒乓球馆、综合训练馆,到青岛奥帆中心……从钢屋盖“带索累积滑移”,到250吨预应力张拉,再到“多步多小级”对称张拉……对于秦杰而言,7个奥运场馆,7次人生历练,每一个场馆建设的背后都有难忘的故事。
在奥运建设的日夜里,秦杰碰到了许多困难,一次次面对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的挑战,其间他也曾经受过太多寂寞甚至委屈,每当这时,他总会对自己说:奥运工程是运动员的赛场,但更是自己的舞台。能够参与奥运工程是多少人的梦想,能有幸成为奥运工程舞台的一分子,在世人面前展示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,有什么理由被困难吓倒呢?
正是凭借着这样坚定的想法,秦杰在七个奥运场馆建设中交出了满意的答卷,同时也将中国预应力空间结构研究水平推向了世界先进水平。
2001年7月13日,莫斯科。一位白发老人含泪慷慨陈词:“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,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决定,都将载入史册。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。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能够授予北京,我可以向你们保证,七年后的北京,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。”
秦杰和他的同事,几年来夜以继日,完成了一座座建筑造型新颖、结构体系先进的奥运场馆。秦杰说,现在我们大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!